14日上午,互聯網+醫療健康峰會順利進行,人口與健康空軍總醫院平臺中心王新宴以 ?《醫學數據與精準適度醫療》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非常感謝大家來聽這個講座,剛才張昊說了,今天能來的都是對大數據或者智慧醫療的真愛,的確是這樣,百忙之中聽講座的人真的是希望對智慧醫療和大數據想有了解的人,非常感謝主辦方讓我有機會跟大家把我的想法匯報,第三個是糾正主持人的講話,為什么要糾正主持人講話呢?大數據不是數據大,是結構復雜。張昊說對了一半,那一半的確是這樣,它很多結構是非常復雜的,大數據如果犄角旮旯的東西都揣過來,那就是垃圾。這種垃圾對大數據是沒有用的,尤其對醫療互聯網+現在存在的問題,就是很多人認為我把犄角旮旯的數據全湊在一起就叫大數據?錯了,大數據一定是結構復雜的這些東西進行包裝,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然后變成一個一個集裝箱放在云上,這才有意義,否則大部分都是垃圾數據。我們現在數據特別特別多,沒有用,對醫療用處不大,或者造成很多很多的用戶,這種用戶帶來醫學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帶來的醫療健康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們為人治療的目的,我們預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我要做預防,要做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從零開始,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是健康長壽。不是讓某些人吃多少藥,不是為醫??囟嗌儋M,也不是甘肅衛生廳廳長所有人吃黃花菜可以治療抑郁癥,我今天非常有幸跟在座的一起討論什么是大數據的精準,醫學數據與精準適度醫療有什么關系?如果沒有精準適度的醫療,醫學就會毀在現代技術的手里。
前面說了一些話,張昊不要生氣,我從三個方面向大家匯報,醫學數據與準確的診斷,什么是準確的診斷呢?其實我們很多的治療都來源于醫學數據的統計。我們說醫學數據的統計,來源于大數據,像這個血脂異常的診斷,包括移動醫療最重要的APP里面經常會說到對血脂異常的診斷和治療,我們首先前提說什么是高脂血癥怎么來的?現在的預防醫學和我們說的慢病不是說傳染病,就像說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感染,那都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謂的慢病,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標準,經過各種數據的統計,然后作出了這樣一個標準。它不像闌尾炎,診斷闌尾炎,切了就算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包括慢病都是大數據來的,大數據怎么來的?是靠很多散落數據,經過包裝,經過加工,經過處理分析,認為這個規律是對的。這個規律在不斷的變化,以血脂異常為標準,在93年之前,20多年前,我們的血脂診斷標準是240。后來新的標準出臺,變成了200,在240的時候大家可以看美國人口占它的15%,但是在新的標準出來的時候,它占30%。在新標準發布的那一天,美國增加了4200萬病人。這4200萬病人是真的病人嗎?不知道,它只是一個危險因素。既然是個危險因素,現在醫學有一個非常好的科學思維方法,他這樣診斷了以后,他用大數據,用隨訪,他隨訪了二十多年,最后在2015年發現這個標準有問題。為什么有問題?他可能腦卒中下降了,但是直腸癌、結腸癌的人數增加了,老年癡呆的人數增加了,2015年對這個數據進行重新修訂,這是大數據的作用。我們未來的醫療真的離不開移動的智慧醫療,離不開我們未來的大數據,離不開各位,離不開云。為什么?因為標準是由大家共同制定的,而且這個標準對與不對,經過N多年的努力,才知道對與不對。這種努力光靠醫生是不可以的,是靠我們大家。
第二就是中國人的心血管健康,在2015年這是國際上最著名的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非常轟動,說中國成年人心血管狀態呈理想狀態的僅有千分之二。千分之二是什么概念呢?咱們現在整個會場里面包括隔壁的會場在一起,可能一個人心血管健康都不到,因為一千個人當中只有兩個人,五百人當中才有一個人心血管健康。我們說他這個對還是不對呢?看看他的標尺,他的標尺就是剛才我說的,膽固醇小于200,這個標準在15年的時候已經受到了質疑。血壓不是140,是120、80等等,這樣的指標就像說我們做了一個很小的紋,這個很小的紋讓大家去過,過不去的都算有病。我們媒體開始呼吁了,國人心血管健康指標不太理想,國人危險危矣,理想心血管僅千分之二。韓國比我們稍高一點,美國也不到1%,是不是世界人民都危矣呢?恰恰有一篇文章說世界人民平均壽命在增長,我們中國人也是平均壽命在增長。出現了什么問題?評判的標尺不當,因為它把絕大多數人定義為不健康,不是別人有病,是這個尺有病,因此大數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數據不準或者是垃圾數據,或者你采集的不準或者你評判的不準或者比對的不準,就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是搞高血壓的,我對高血壓的研究,使我對高血壓很糾結。因為我們高血壓在去年6月份衛計委發了一個官方的新聞發布會,說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者2.8億,這2.8億指的是血壓超過140、90,如果按剛才那個標尺,120、80,血壓不理想的人是多少呢?是6到7億。我們不到10億的成年人,血壓不理想的人有6到7億人,因此這個尺不當,尺有病。我們看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這樣一條,隨著血壓從100到200的人群分布,每千人的死亡率和心血管發病率是在逐漸增加的,非常完美的一條曲線。但實際上同樣的一組數據,在2000年的時候也是著名的一個雜志發表了文章,你看它不是這樣的一個平滑的曲線,是一個折線。同樣一組數據正確的解讀是這樣的,超過140的,140-160之間的人群,有一部分人他的危險是升高的,有一部分人危險是降低的。100-120之間,有一部分人危險是增高的,有一部分人危險是降低的。是統計學出錯了嗎?不是,是我們沒有正確解讀這兩條曲線,這兩條曲線后面還有一句話,符合這樣曲線的人只有60%多,不到70%。這樣的話,30%多的人是不符合這條曲線的,因此跟這個規律是一樣的。這樣一個規律告訴你說,遇到一個病人,也就是在座的如果你血壓高了,你到底有沒有危險,是要醫生來判斷,你是在30%多的人當中沒有危險的,還是60%多危險的?,F在說只要超過120就是有危險這種簡單化、絕對化的判斷害死了很多人,2.8億的高血壓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被誤診誤治的。誰是被誤診誤治的不知道,為什么?我們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做了幾十年的研究,現在得出的結論只是60%多有危險。
我們怎么辦?今天我非常開心有這么多記者,有這么多移動醫療的專家,還有熱愛健康領域的一些專家,我想說我們的未來有希望了。因為過去我們沒有辦法,靠幾個醫生沒有辦法,靠國家沒有辦法,因為都是抽樣??窟^去用筆用紙用問卷也是沒有辦法,現在為什么有辦法了?因為有移動醫療了,因為有大家了,這樣的話,我們不用用小樣本的抽樣來代替大樣本,我們可以全樣本,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得到真理,能得到真相。經過N多年的努力,我們一定會得出結論,誰是有危險的,誰是沒危險的。
我們講高血壓的診斷,其實我們過去是用這個位置的血壓值,代替這有危險了,這血壓高了,這也高了,大腦也高了,下面腎臟都高了,然后就有危險了。我們把這個地方的血壓降下來了,上面這幾個都沒危險了,這是一種推論,這種推論只對60%多的人有效,30%多的人是不符合這個規律的。2.8億的高血壓患者可能三分之一的人是不符合這個規律的,怎么辦?我們靠未來大家一起努力。
我們現在怎么辦?我們采集要規范化,我們建立了規范化的數據采集基地,這樣的采集基地還不夠,我們做出來了規范化的數據采集,我們采集的標準化、規范化,我們認為這樣的采集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數據統計出來才是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做了這樣的研究,我們在全國采集了八萬多年輕人的數據,分布于各地。我們看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大家都不是醫生,我以前這個東西是給醫生做準備的。我們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我敢說有三分之一的人診斷是有誤的,我們做了八萬多這樣的數據,用這樣的數據來分析,高血壓的診斷不能簡單化,詳細的我不講了,今天講這個,需要有醫學背景的,花時間非常長。
我說另外一個,矮小癥,我們矮小癥的標準是怎么辦的呢?一個人群的百分位點,我們大批人的高度都在這,但是我們有3%的人高度就認為在這個位置就是矮小癥的患者。這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不是矮小,在你那個地區一千個孩子排隊,所有的孩子排隊,你在3%那個矮的人群里就算矮小癥,這樣的診斷標準也帶來很多問題,到底是不是矮小,沒有人知道,只有這3%的人長到16歲你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矮小。有的人在3歲的時候他比別人都矮小,到了15歲的時候他比別人都高或者到了中間這個位置都有可能,因此也需要我們未來移動醫療和智慧醫療去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我們大數據要精準,要標準化、規范化才能得出結論。如果用這樣一群人去做標準,去標化全國的孩子,這個標準就開始有問題了。
為什么說有問題呢?這個地區的孩子,我們就說甘肅的孩子如果要是這樣的話,孩子長到兩米,如果按照這種標準,他一定有3%的人是矮小癥。長到再高,他也一定有,這是標準有問題,這是大數據的解讀有問題,因此這種問題怎么解決?過去是沒有辦法的,現在有我們的移動醫療,未來的大數據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們就知道我們不用標化了,不用約等于了,這種約等于是不準確的。
還有骨質疏松的診斷,什么叫骨質疏松?什么是真的骨質疏松?我們靠一些值來判斷,這些值是靠大數據來的,大數據是不是規范,我們采用的這些數據是不是能有代表性,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骨密度在這個地方測一個質,到數據庫里去比對,比對完得出三個值,一個是骨量減少,一個是正常,一個是骨質疏松,這個東西準還是不準,來源于這個機器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的比對,絕大部分的數據庫來源于歐美。這個采集的是不是正確的,比如我們采集了,不管是什么數據,垃圾數據全放在這里,變成這樣的東西,就形成這樣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就給你進行比對,最后你得出來這個值是不對的。我們說垃圾數據如果變成彩色的垃圾你就看不清了,我們要拒絕垃圾數據,要是真的數據,要真實地去解讀數據,這樣我們醫學才有未來,我們才有健康中國。我給計量研究院講課的時候,我說現代計量的精準才決定現代醫學的未來。我們如果真的是散在看到垃圾,你會避開,如果把這些垃圾裝在一起,變成一個彩色的垃圾,我們的危害就會更大,因此我們這些人包括在座的大家都是有智慧的人。我剛才在下面說怎么辦?不要說你是醫生,你是記者,你是搞IT的,我們用智慧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十億人如果要高血壓患者六到七億人,2.8億的高血壓患者,這一定是有問題的,你用自己的智慧去想就可以了,否則沒有辦法去解決問題,每個人自說自話,這個垃圾就會存在,讓更多不懂的人用垃圾去治療,那就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
什么是標尺?你的尺對了,你才是對的,就像甘肅省那位官員說的,我把病人介紹了,不是你把病人減少了,是說你把那些沒有病的人挑出來,告訴他沒有病,這才是對的。你告訴所有人有病,然后再告訴他沒病,好像減少了,其實是錯了。醫學數據與精準適度的醫療,醫學數據必須精準,如果不精準,診斷就是不正確的?,F在大家提到高脂血癥的藥,這種藥是降脂藥,你可以降低危險,但是重新解讀,發現這種藥是需要治療71個病人,用五年時間才能預防一例心肌梗死,你吃五年的降脂藥,71個人當中才有一個人,你到底是一個人還是70個人,不是靠做一個APP就能解決的,要靠醫生去給你解讀。我們做APP的時候說不要把話說絕了,不要簡單化,如果真正出問題了,你的系統就會毀掉。
很多APP來源于指南,來源于很多文獻,但是你不去解讀它,他告訴你的是什么?71個人只能預防一例,那70個人吃完沒解決,你要做APP,后面要有真正專業的醫生,不是所有的醫生都可以解讀的。腦外科的醫生是看不了婦產科的,是一樣的道理,要看專業的。就像我們搞計算機一樣的,分很多專業的,不是搞IT的都會做軟件。
統計學意義,統計學意義不等于臨床意義。兩種降壓藥,一年后兩組雪雁相差1.5/1.3mmhg,具有顯著性差異,統計學沒有意義,因為我們的血壓計本身出廠的標準允許誤差是正負4,你1.5毫米拱柱不用吃藥。去年五月十幾號中央電視臺有一個節目焦點訪談,就講了什么呢?講了這樣一個例子,說這個文明城市建設之前,看感冒需要幾百塊人民幣,文明城市建設之后,看一個感冒需要幾十塊錢。我就跟中央電視臺的記者進行討論,我說你這樣說不對,統計學意義不一定有真正的臨床意義,你不能用這樣的指標去衡量感冒幾百塊錢和幾十塊錢的關系。即使有統計學意義,也是沒有意義的。他跟爭辯,肯定有意義。我們現在霧霾增加了,中央電視臺頻道增加了,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增加了,能不能說記者增加了,霧霾增加了?他有統計學意義,能不能說霧霾增加了,孩子平均身高增長了,霧霾和孩子平均身高有關系,統計學意義不一定有臨床意義,我們不要把所有文獻都拿來做臨床的表述。移動醫療里面一定要把真正的意義搞清楚了,否則你就會帶來這個問題。對病人來說,看病非常好的移動醫療是告訴你,你可能有問題了,但是你到底有沒有問題,真的不能隨便吃藥,要到醫生那兒去,給你去解決,否則你吃完了以后,明明能活到99,最后活到79,賴誰呢?你都不知道賴誰。
再一個例子就是阿司匹林,兩千個人吃,只有一個人有效,剩下一個人到現在還沒有做完研究,這是現代醫學我認為西醫最好的,他雖然做了標準,不斷去追溯,隨訪,告訴大家有沒有意義。過去我們說所有的心血管危險的病人,我們全部吃阿司匹林,現在就告訴大家只給兩千人當中選一個人去吃,另外的人盡量不要去吃。因為兩千個人當中預防心肌梗死危險的只有這一點點,這是兩千分之一,女的更少。它帶來出血的危險反倒比原來更多了,這是阿司匹林,這是給醫生講的,不說那么多了。
這是統計學和臨床意義之間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統計學概念當中,你只有這么多的錢,抽樣,因為你知道這里面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醫學不一樣,拿出一個樣本來,先看到外面,倒推這里面有多少個球,有多少個藍的有多少個紅的,我們并不知道,它只是一個倒推,這個猜就變成了只是概率。但是我們現在往往都誤認為是這樣的,然后就推出來,發現三個這樣的,我們就認為它是這個規律的,這是不對的。因此醫學里面我們用的小樣本是不是能全體,我們用局部能不能代替全部,過去沒有辦法,現在可以,因為有了你們,有了移動醫療,有了智慧醫療,有了這么多媒體記者的參加,有了這么多的學會,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全樣本,可以全部呈現,就可以解決我們很多概率方面的問題,我們會得出全樣本的東西,我們的醫療會更精準。
我們是國家科技部的一個項目,政府已經不斷努力做這件事,由我們做一個樣板間,我們做精準醫療的數據支撐。這是我們寫的,主要是田博士寫的,構建疾病診療的溯源體系。什么是溯源體系?不是像黃花菜可以治療抑郁癥,如果有一個專家敢如此說的話,我們溯源,看七千個抑郁癥當時診斷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真的抑郁癥,喝了多少黃花菜,帶沒帶來負作用,這樣的溯源體系叫供給側改革,倒推你的東西。就像說我們的奶粉過去說這三桶奶粉送去檢驗,如果合格了,那就是合格了,相當于其他也合格了?,F在建立各種各樣的公平秤,你把你們家買的十罐奶粉,掏出一小勺來測有沒有問題,更能反映整體的變化,讓醫療更精準。這是我們開的研討會,這是我們在美國大會上做的演講,怎么樣把血壓測的更準。
我們是隸屬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給大家做樣板間,我們做專業的第三方診斷平臺。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實際上我們就是要適度精準。什么叫適度精準呢?比如你臉上有一個痦子,過去要靠手術切掉,現在有激光。但是如果你把身上痦子全部找出來,都給它去掉,這叫過度,醫療真的是為了健康長壽。如果醫療為了健康長壽,就不能過度醫療,也不能醫療不足。怎么辦呢?要適度,還要精準,精準醫學實際是一種方法,是我們現代醫學包括中醫西醫藏醫我們追求的一種理想。西醫里面做片子,做檢查,都是為了精準醫療,但這種精準醫療不能過度,因此我在這里提倡我們移動健康,移動醫療我們是為了大家的健康,為了每個人的健康長壽,而不能去過度的用某些垃圾數據變成大數據,變成標準,變成精準,然后帶來危害,因此在這里多說了幾句,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