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互聯網+醫療健康峰會順利進行,中國老年保健研究會副會長陳運奇以《醫養結合的困境與出路》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謝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行,我是來自中國老年保健研究會,也是老兵。我跟大家報告的題目是醫養結合的困境與出路,為什么講醫養結合?好像和大會主題不一樣,實際是密切相關。因為醫養結合是目前咱們國家養老服務業最大的一個需求,第二個,這個需求問題很多,到現在盡管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發布了一系列文件,但是落實的并不太好。第三個,醫養結合跟我們大會主題密切相關。
醫養結合問題比較多,主要的原因,一個是在咱們國家歷來就是“醫養分家”,這是體制問題。醫不管養,養不管醫,衛生口不管養,民政口不管醫。第二因為醫養學術上不相容,西醫往往非常重視醫,而中醫比較重養,但是中醫在社會上的地位到現在還是重視程度不夠,人們用的都是西醫,對中醫用的比較少,甚至前兩年有院士帶頭反對中醫,所以造成中醫養生,中醫治病得不到社會足夠的重視。學術上說中西醫結合,從毛澤東時代開始就講中西醫結合,但事實上中西醫始終沒有真正的結合。第三個就是醫養服務也是分開的,醫學院校無養,民政院校無醫,專業水平低。學校沒有在養老護理、老年醫學這方面的課,他是把老年醫學放在內科里面一個小分支,養老護理這一塊社會上需求很大,但到現在為止,咱們教育部門并沒有開設這個課。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也僅僅是護理專業后面來一個括號,養老方向。我們組織的養老服務業的人在培訓,以醫學院校為主,成立一個分支機構,做了很多工作,經過幾年努力,目前催生了一個學校,以養老護理專業為主的學校,而民政部門辦的學校都是養老服務管理的,他培養的學生沒有醫,我查過,甚至于泰康之家,咱們國內高端的養老機構,你問問那些小伙子,那些提供服務的,往往都是學的養老服務管理。在人才培養方面,醫學院校沒有培養,而民政部門培養的不學醫,所以專業水平低。地物,醫養政策少配套,體制、醫保、教育、職稱、待遇等都不配套。醫保問題,養老的沒解決好,教育問題,就沒這個門類,沒有這個招生。職稱沒有,這幾年討論,不是醫院的護士不能承認是護士,這兩年中央很重視,我們老年醫學會會長,我們總院(范立)副院長連續幾年參加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召開的醫養結合專題研討會,提出這些問題,但是也很難得到解決,也很難有政策落地。這里面有些政策,關于醫養結合,鼓勵醫養結合,但是還是皮毛狀態,一講醫養結合,醫院里面要辦養老院,養老院里面設醫療機構,這就是很大的一個進步了。
怎么辦?我們經過這些年的實踐,要破解醫養結合的困境,互聯網在目前是最有效的一個途徑?;ヂ摼W就像剛才前面很多專家說的,會場外都是互聯網的穿戴設備的企業,他們這些產品,目前確實有很多做的,我在總院就是率先在做移動醫療,穿戴設備發揮了非常重要,可以使家庭、社區、醫院、養老院信息互聯互通,能夠實現共享,能夠實現不出家門,就可以預約掛號,網上咨詢,遠程問診,遠程培訓,網上采購。前面企業家講了,實現全民的健康管理,智能服務等等,這些都是互聯網帶來的便捷,互聯網使醫養結合有了突破,能夠實現有效的突破。我們做了一些工作,利用互聯網把醫養結合推向家庭,確保居家養老。我也做過網絡醫院這種模式,現在社會上很多,通過互聯網建立私人醫生、家庭醫生,這種模式前幾年北京、上海都在按照衛計委的要求,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就是要求社區走家串門,簽定協議,我成為你這個家庭的家庭醫生,這個做了一段時間,做的比較多,北京、上海是率先做的,但是沒有把互聯網這個手段利用上去,這種協議是沒有意義的。簽個協議,留個電話,你有事給我打電話,我隨時可以上門服務,它的效率、量沒法趕上互聯網這種模式。利用互聯網,把醫養結合這種服務模式推到家庭,能夠一系列的問題。通過互聯網,將醫養推向社區,就能使社區養老有質量。通過互聯網這種模式,將醫養結合推進養老機構,就能確保養老機構的水平不斷提高?;ヂ摼W如果進家庭,進社區,進機構,這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只要能把醫養結合通過互聯網這種模式推進家庭,推進社區,推進養老機構,我們的醫療水平、人才水平、設施設備利用效率都能有一個大的提高,能夠真正實現智慧醫療、智能養老,讓全民都能享受數字社會帶來的便捷。
現在講醫養結合,單純地講醫院辦養老院,養老院里面設醫療機構,只是停留在一種表面現象。醫和養實際是兩回事,因為病重了以后,到養老院解決不了問題,養老院怎么解決醫療問題呢?我們得出的,用醫養結合,主要強調的不是重病急病,主要突出的是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養老服務業最需要推進的就是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通過什么手段呢?就是監督管理,我們作為學會,像中國老年保健研究會我們旗幟上寫的就是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只有堅持這種觀念,才能使醫養結合真正結合,真正融合。從體制上,從服務模式上,從學術上都能夠融合?,F在我們說醫養結合亟待解決的問題,怎么解決?一個是組織形式的結合,要破除醫養分家,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職責任務加以明確,組織關系加以明確,而不僅僅是一個醫院辦養老機構,養老機構設醫療機構。只要突出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我們要解決服務模式,要落實醫養結合,就是實現全民的健康管理。就是要形成醫院治疾病,治大病,治重病,養老院治慢病,只有這樣區分開了,養老院才能成為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的學術殿堂。學術水平最高的是協和、301、大三甲,他應該是限于急病、重病,它的水平最高。但是慢病,治未病、抗衰老并不在大醫院,現在沒人管,養老機構水平很低。我們的理念是什么呢?要利用協和的專家超越協和,利用301的專家超越301,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最高的學術殿堂應該在養老機構,但是到目前還沒有,這是我們要努力奮斗的一個方向。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醫養結合怎么解決這個困境?最大的是理念問題,理念沒解決好,就很難找到合適的方式。
第四個方面,我就講講“健康中國”建設,我們經過研究,經過做試點示范,認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徹底解決“醫養結合”的根本出路。還有一句話沒敢放在上面說,就是醫改的作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僅僅能解決醫養結合的根本出路,同時也是我們醫改的根本出路。我們在做試點,智慧健康社區、智慧健康鄉鎮,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得到啟發,認為只有在大健康的理念下,在互聯網+的理念下,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提出來的“健康中國”建設,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徹底解決醫養結合的問題,才能尋找到醫改的出路。我們認為醫改的出路在貫徹落實健康大中國的戰略,只有在健康大中國戰略下,重新部署醫改,才有可能有出路。我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