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會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發展養老、健康、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消費,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
作為兩會熱點,“養老”獲得了諸多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的關注。很多人將自己的提案定位在“醫養結合”上,觀點雖不盡相同大都停留在“引養入醫”或“引醫進養”層面,即鼓勵醫療機構提供養老服務業務或在養老機構中強化醫療體系建設。對此,記者走訪了擁有二十余年國內外養老從業經驗的益生宜適總顧問高鵬先生。
記者:
中國養老服務模式眾說紛紜,養老服務將何去何從;“醫養結合”論已然有不少時日,時下未見清晰輪廓,您如何見解?
高鵬:
在談論養老服務是否需“醫養結合”之前,首先應該弄清楚幾個常識性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誤入歧途,不但浪費國家大量資源、增加老人及家屬的經濟負擔又滿足不了老人的實際需求,紊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養老服務質量令人堪憂。
1. 老年人的定義是什么?
2. 老年群體的特性是什么?
3. 老年群體的需求是什么?
4. 養老行業困惑什么?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近年世界各國國民健康狀況、平均壽命、勞動人口結構、退休年齡等綜合因素定義由之前60歲以上改為65歲以上人口為老齡人口,即老年人。被多國采用。
通常老年群體的特性與年齡關系不大,主要與生活經歷、身心狀態、價值觀念、社交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大致可分為四類:積極向上型、被動依賴型、固執過剩型、自身否定型。
老年群體的需求與年齡的關系也不大,與所處狀態有關。主要取決于身心健康狀態、家庭成員狀況、生活行為能力、周圍人文環境等多種因素及個體性差異。
提到老年人,大多數人普遍會認為他們需要護理、需要醫療、需要照顧、需要精神慰藉等種種固有觀念是不正確的。恰恰相反,事實上絕大多數老人是屬于積極向上型,即:對工作及生活充滿熱情,同時對興趣、愛好充滿激情,擁有健康感和安定感。亦或是屬于固執過剩型,即:對事業全身心投入、生活規律、責任感強、做事嚴謹,對所取得的成績尚不滿足,追求社會責任和自身價值。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是:希望獲得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為社會、家庭、親人做貢獻的機會和平臺,以便體現自身人生閱歷、經歷、經驗等價值,維護自身人格尊嚴。在維護健康、預防疾病、預防失能、預防失智等方面欲望強烈,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交愿望等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需要幫助和照護的老年群體就整體而言屬于少數,這個認識至關重要。只有按身心狀態劃分老年群體去挖掘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準定位,才能更接近目標,才能更具有針對性。這部分群體雖占比屬于少數,但人數眾多,不僅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國家政策的支持,還需要有健全的養老服務體系、科學的養老行業發展理念,更需要的是有計劃性的培育養老行業專業人才。只有掌握老年群體由于身心各種機能老化給生活帶來何種影響的專業知識人才,才是實現養老行業朝著正確方向健康、穩定、科學發展的源泉和保障。
毋庸置疑,無論國家統計部門發布的老齡化人口比例是絕對比還是相對比,我國老齡人口規模龐大已是不爭事實,潛在商機令人看好。隨著政府鼓勵政策陸續出臺,以開發商、保險公司為代表的具有獲取各種資源能力的大型企業和民營資本蜂擁而至,或以己之長各顯神通,或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壓倒一切之勢,紛紛進軍養老領域。雖現象可嘉,遺憾的是,由于缺少具有老年期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難以推出適合自身企業并契合老年群體實際需求的本土化養老產品,頻頻出現投資過大、供求脫節、床位閑置等經營困惑。
誠然,任何行業的興起,大多會經歷盲人摸象階段的困惑期,養老行業更是如此。因為其服務的核心是給有著七、八十年生活經歷的群體提供適合他們價值觀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既要符合傳統文化,又要符合生活習慣、身心狀態、生活愿望、家屬期望等等訴求,絕不是簡單的引進、復制、臆斷或以點帶面、以偏概全能夠打造出來。因為養老體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能憑空打造出來的,而是要根據國家現行社會體系,確立養老服務體系在社會體系當中的位置、重心和比重,制定符合國情的激發養老行業的政策導向,整合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社會資源服務于養老行業,有機的形成養老產業鏈,才有助于養老產業健康、穩定、科學發展。
基于醫療機構本來就具有針對全社會、覆蓋所有人群、滿足各類患者救治需求的保障性社會職能。理應用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醫學科研和臨床實踐中,用不斷提高醫療專業服務水平來保障國民健康和解決疾病給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嬰幼兒和特殊老年群體。而養老機構很難具備經營醫療機構的能力,內設醫療機構也很難滿足老人實際的醫療需求,不但浪費資源、加大養老機構運營成本,還增加老人經濟負擔,可能阻礙養老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了更好的滿足居家養老及機構養老的老人實際醫療需求,充分發揮現有醫療資源價值、醫療機構的社會責任,更好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更好的弘揚關愛老人的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可以在現存醫療機構中開設老年人就診專用通道,各大醫院的特需門診向老年人開放,增加老年病科室,加大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醫療資源投入和醫療資源配置,并啟動社區醫療機構首診制度,同時覆蓋社區及居家養老的醫療需求。養老機構應加強護理員專業培訓,并掌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在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的指導下可注冊護士,可經營康復護理院。解放醫療保險覆蓋家庭病床和養老機構病床,并將記憶障礙、認知障礙等失智病癥納入醫保等舉措會更有實際意義。我理解的“醫養結合”不是單純的“引醫進養”更不是“引養進醫”,而是要徹底解決老年特殊群體的日常生活中就醫難的問題。為了讓老人享有就近、便捷、及時的高質量醫療服務,為了創建健康養老環境、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養老行業的科學發展,作為重要民生工作大力支持并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實乃民之幸、家之幸、國之幸。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