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 2 月 9 日報道,一項發表于 2 月 9 日《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顯示,虛擬現實 (VR) 療法與標準療法相結合可以減少精神障礙患者的偏執和焦情緒。
在荷蘭一項涉及 116 名患者的臨床試驗中,研究組發現,虛擬現實練習可以減少社交互動產生的焦慮感。研究指出,虛擬現實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實感,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其長期效益。
高達 90% 的精神障礙患者都有偏執的想法,這導致他們在四下無人時長感到恐懼和被威脅。
因此,許多精神障礙患者大部分時間是獨處的,他們會避開公共場所,避免與人接觸。此前,醫生通常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對這類病人進行治療。所謂的認知行為療法 (CBT) 是指治療師幫助患者克服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使他們不再感到威脅和恐懼。這有助于減輕焦慮,但這種方法對減輕偏執想法并沒有關鍵性作用。
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VU University) 的羅絲?科爾德 (Roos Pot-Kolder) 領導的研究人員將這種認知行為療法融入到虛擬環境中。
試驗中,116 名受試者分為兩組,每組 58 人,均將接受標準治療 (包括抗精神性藥物治療和定期精神診治),其中一組人還會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社交活動。治療持續 8 至 12 個星期,包括 16 個“一小時”觀測療程,并分別在試驗開始時、3 個月、6 個月進行階段評估。
參與者會通過虛擬現實,身處四個易觸發恐懼感和偏執感的虛擬環境中:街道,公共汽車,咖啡廳,超市。治療師可以改變虛擬環境的數量,外觀,并預先記錄患者的反應是中性的還是敵意的。治療師還會指導參與者,幫助他們在不同環境下探索和挑戰自己的感受,避免常規的自認為的“安全行為”,如避免目光接觸。
研究發現,身處虛擬環境并沒有增加參與者與其他人共處的時間,但卻提高了他們的社交互動質量。
研究員羅絲?科爾德說:“與標準治療本身相比而言,虛擬現實認知行為療法的融入,有助減輕患者偏執、焦慮的情緒,減少患者在社交場所頻繁使用安全行為?!贝送?,虛擬現實認知行為療法組會繼續進行減少“安全行為”使用的實驗,暫沒有不良影響。
卑爾根大學的克里斯蒂納?康普 (Kristiina Kompus) 在一篇評論中也指出:隨著虛擬現實和移動技術的發展,這些科技也會在心理治療中起到運用。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