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可穿戴產業是醫藥產業中可穿戴醫療器械(含技術與系統)部分的簡稱。根據調研發現,可穿戴產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商用可穿戴設備,此類設備通過讀取人體運動和體征信息,來起到輔助健康的作用,這類產業目前比較成熟,代表產品有小米手環和蘋果的AppleWatch。第二類是醫療可穿戴設備,作為區別,此類可穿戴設備特指醫療設備,包括達到醫療參考標準的心電監測儀、血糖儀等。
調研顯示,目前第一類可穿戴設備已經進入紅海市場,低價競爭、產品同質化導致利潤微薄。但第二類可穿戴設備則由于技術含量較高,國家監管較嚴,在全民重視健康、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進程中,將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權威機構IDC的數據顯示,預計2018年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元左右,其中可移動的醫療健康市場規模將達到184.3億元??梢?,移動醫療健康市場中的診療服務平臺、健康管理等細分領域,將存在大量的市場空間。
醫療可穿戴產品市場潛力巨大
工信部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其中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是智能健康養老服務產品供給工程的重點。
目前,大型消費類電子廠商、醫療背景的廠商和互聯網背景的廠商等多元參與者正在進入這片藍海。盡管產業發展遠未成熟,但市場競爭已非常激烈。
可穿戴設備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產品中的芯片,這就意味著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可穿戴產業的發展。從2014年起,包括高通、聯發科、博通等在內的國際半導體公司也緊跟時代步伐,針對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相繼推出了自己公司的可穿戴方案。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醫療健康為智能可穿戴產業的發展打開缺口。特別是隨著醫療大數據的崛起,可穿戴設備成了醫療大數據的重要數據來源和應用場景?,F在主流的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都是設備終端只用來做傳感監測,然后通過藍牙將數據傳輸到服務器端,就會收集到每個不同的個體的數據而整合成為一個大型的數據庫。這就是這幾年倍受歡迎的“大數據”概念。用戶可通過訪問網站或者手機應用來訪問數據以及獲得相應的分析及建議。
調研發現,現階段健康醫療類穿戴智能設備還處于探索與起步階段,所有的產業鏈以及商業模式還是不夠成熟,沒有真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剛需產品,存在需求不明確、技術不成熟、法規不完善三大問題,短期這些問題難以突破和解決。
浦東產業規模較小但已形成特色
浦東醫療可穿戴產業的參與者既有微創醫療這樣的規模企業,也有不少的小企業。但從整體來看,浦東這一產業目前以初創型企業為主,業內企業總體數量還不是很多。
浦東醫療可穿戴產業的很多企業初步有了面向市場的產品或服務,但技術還在不斷的完善中,產業化水平還不高,技術成熟性、穩定性存在提升空間,很多企業的產品目前都是第一代產品,第二、三代產品的開發還在進行中,從技術成熟性角度來看,和世界一流產品還有一定差距。
但是,調研發現,目前產業的整體發展階段與國內外基本同步,不存在代差。浦東的企業在部分領域如云端大數據處理及算法機制、AI人工智能等方面,已經處在了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浦東醫療可穿戴企業對技術研發舍得投入,相較于“硬實力”(如設備制造)的打造,新區醫療可穿戴企業更重視“軟實力”(如核心技術開發、算法和人工智能、系統集成)等。隨著近年來持續加大產業投入,不斷夯實產業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環境,醫療可穿戴產業發展前景將越發明朗。
浦東發展醫療可穿戴產業具備優勢
新區具備發展醫療可穿戴企業的人才和產業基礎。醫療可穿戴產業涉及芯片、醫藥衛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浦東的軟件技術已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離硬件制造的產業鏈發達地區深圳較遠,從發展產業上浦東更適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軟件技術的應用。
上海的本地需求將為新區醫療可穿戴行業發展提供機會,可穿戴醫療健康設備的需求將最先在上海等發達地區產生。同時,上海居民老齡化現象嚴重,醫療資源相對緊張,政府的醫療投入負擔較重,合理引入移動醫療、智慧醫療技術,借助可穿戴設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不僅能提高上海居民的醫療質量和滿意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也能大大提高醫療機構的診療效率,降低人均醫療成本。
從技術發展來看,浦東應充分發揮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推動醫療可穿戴產業革新。從示范應用來看,現階段整個產業鏈跟醫院之間的合作比較少。浦東應加強醫院、數據、設備三者的結合,充分體現出大數據與可穿戴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