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慢性病防治工作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慢性病防治工作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致力于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的優勢,解決我國健康問題。信息化已成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為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推進我國慢性病防治信息化進程,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與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的指導下,2018中國慢性病與信息大會于4月27-28日在北京召開。大會由中國疾控中心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主辦,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慢性病防控信息技術委員會承辦,大健康派、CloudBest協辦。會上,多家機構領導及行業專家共同深入探討了當前信息化對慢性病防控的影響。
中國疾控中心黨委書記李新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喬發民以及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兼副理事長代曉慧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消費電子處處長曲曉杰、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慢病處處長吳良有、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張雪麗、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書記李志新,以及來自國家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天津市生命聯合體協會、寧波市疾控中心、汶川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三胞大健康產業集團、北京妙醫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等專家進行了精彩演講。
中國疾控中心黨委書記李新華指出,目前慢病性防控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我國慢性病發病或患病均處于較高水平,慢病工作任重而道遠。信息化是新時代我國慢病工作所面臨的新挑戰。會上,新華書記還針對目前信息化對慢性病防控的應用提了三點要求,第一點,要把握信息化時代,推進建設健康慢病大數據共享平臺;第二點,加速信息化與衛生健康服務的融合;第三點,應建立衡量健康大數據的數據質量標準,推進醫療服務評估和健康干預的科學性評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喬發民指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產業的融合創新不斷深入,衍生出大量的創新產品與服務模式,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新興技術正在給傳統醫療健康產業帶來新的變化和發展的動力,促進健康服務的數字化、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互聯網對醫療健康行業的推動作用正在加速。同時,喬書記針對目前智慧健康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點,促進智慧健康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第二點,加強智慧健康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第三點,建立智慧健康標準與測試體系。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兼副理事長代曉慧介紹到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慢性病防控信息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的成立,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國慢性病防控的信息化中的標準和規范不統一、信息孤島、數據分析利用困難問題。未來,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慢性病防控信息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的發展將會落實一下幾點;第一點,與行業機構共同推動相關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規范的形成;第二點,依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組織制訂慢性病防控信息技術行業的條約。第三點,依據主管部門的要求,協助主管部門推動慢性病防控信息技術行業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
本次大會最為突出的亮點當屬健康信息管理交互平臺1.0版的發布儀式。李新華書記,代曉慧理事長、李志新書記,張雪麗所長,三胞大健康產業集團副總裁、北京妙醫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孔飛參加了發布儀式。
健康信息管理交互平臺1.0版發布儀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長在會上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進行了解析,他介紹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四項主要遵循的原則,首先是健康優先,要創新健康的發展模式;其次是改革創新,要堅持政府主導,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和體系;還有科學發展,就是要遵循健康領域發展規律,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最后是公平公正,就是要縮小服務之間的不平等,要縮小差距。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消費電子處處長曲曉杰在大會上發表了《智能健康養老政策解讀》的精彩演講,他介紹到,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信息化與醫療健康領域融合發展,對我國慢性病防控帶來了一些機遇。首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促進醫療健康服務潛力充分釋放;其次,信息系統架構向云計算遷移,服務質量與信任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最后,智能健康終端技術是精準量化人體的關鍵。工業和信息化部覅案子信息司消費電子處落實國家政策,對自身業務進行了調整,其中包括:第一點,推動關鍵技術產品研發。第二點,推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第三點,加快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第四點,制訂設備和產品的標準,完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流程規范。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慢病處處長吳良有在大會上針對《信息化背景下慢性病監測工作變革》進行了精彩演講。他介紹到,目前慢病監測體系主要包括慢性病營養監測、腫瘤登記系統和死亡因素三部分。 傳統的領域監測手段局限性是越來越突出,面臨著六大問題:一是數據檢測手段單一;二是數據的質量和可信度上未達到規范;三是監測體系未實現數據的連續性監測;四是數據的時效性難以保證;五是數據的可獲得性難度高;六是數據的使用效能低。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張雪麗的演講主題是《信息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與標準化思路》, 她在大會上介紹到,隨著信息化與醫療健康行業的逐漸交融,目前整個智慧健康產業生態的發展在多個層面發生了改變。在感知層面,智能健康已經從傳統的醫療設備外引入了醫療手術機器人等設備。在網絡層面,除醫療專網之外,醫療網絡也在向公網等逐步演進。在應用層面,醫療健康云、區塊鏈、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應用大大的提升整個醫療體系的服務水平。并對目前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起到一些促進趨勢,在技術方面,首先是醫療健康領域逐漸向多樣化的醫療健康終端發展;其次,增強現實可以助力生物建模以及一些心理治療;然后,整個的醫療健康是向無線化、遠程化和全連接方向演進的;最后,醫療健康系統架構向云計算遷移的。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書記李志新就《健康智能終端信息收集與利用》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他強調,健康管理交互平臺主要提供政府服務、企業服務和居民服務等三個功能。在政府服務方面,通過可穿戴設備提供的數據對居民的健康情況進行查詢與數據對比;企業可通過平臺向大眾展示企業的信譽度和標準化研究情況;對于個人而言,可通過平臺對個人的實時數據進行查詢。 他表示,目前整個交互系統的基礎部門已搭建完成,未來將在系統的算法功能、可視化效果內容上不斷地進行優化和完善,為更多細分人群提供精準化服務,打通區域與行業之間的數據通道,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和發展。
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鐘代笛解讀了《個人互聯健康領域的國際標準》,他在大會上表示,隨著信息化與醫療健康合作的持續深入,打破了傳統醫療健康領域的信息孤島,數據間逐漸開始互聯互通,他介紹目前圍繞智慧醫療產品在圍繞用戶數據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包括數據的互聯互通問題;其次是成本和計算資源;第三點產品業務本身;第四點,法律標準有待加強;第五點,行業的準入情況。
三胞大健康產業集團副總裁、北京妙醫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孔飛在大會上分享了《信息交互在智能健康中的應用》,他介紹到,目前三胞集團在健康醫療領域主要進行生物醫療、健康養老和醫院管理三方面的布局。 他對三胞集團的健康交互平臺的應用場景作了詳細介紹,主要包括睡眠監測、手機智能終端、糖尿病監測、個性化的健康保障方案與企業員工的健康管理等5個應用場景。同時,他表示,在遠程關愛方面,三胞集團也進行了相應的實踐,未來也將繼續更多有益的嘗試。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脈耕就《信息化助力基層慢病管理》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他表示,在慢性病防控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慢性病管理,目前慢性病管理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從社區醫生角度,社區醫生相對較少,任務繁重無法有效處理;其次,就是醫師能力相對不足等問題。從患者角度,最嚴重的問題為重醫輕防。其次是健康知識不足等原因也存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演進,針對上訴問題,目前的解決方法是將人工智能武裝社區醫生,用互聯網+連接醫生和患者,用大數據提供精準的健康服務。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副總裁吳卓浩在大會上就《人工智能技術與服務設計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表示,服務設計目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在居民生活中的深入程度比較淺,更多被應用于大型公共設施服務里;二是涉及面過于廣泛導致很多人認為服務設計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或者至少不認為說會有一群人他們居然是所謂的服務設計專家。 人工智能應用于醫療健康產業領域,能推動更有效的方法來采集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從而將樣本和全貌之間的鴻溝盡可能地連接起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傳感器的應用,通過監控攝像頭對醫療資源進行識別,節省排隊看病時間,提高醫療效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程師、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數據流通工作組副組長閆樹講解了《區塊鏈與醫療技術共享》,他強調,目前我國區塊鏈技術正在經歷從1.0到2.0過渡的階段,3.0的應用都是探索性的散點狀的沒有成為非常系統的大規模的應用。概括來說區塊鏈技術在醫療領域解決的痛點大致為醫療數據的共享難和醫療信息的安全難兩點,將醫療數據存儲在中心化的醫療機構中,個人醫療數據存儲是分散式的,無法進行全面集中的分析。
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與醫療行業相融合也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資源消耗,需要消耗比較大的網絡帶寬資源、節點存儲資源、算力資源。性能方面來說,區塊鏈底層的數據絕大部分采用的是遍歷形式存儲,數據查詢效率較低,無法應用到大數據的處理環境;其次,區塊鏈普遍存在性能低下、延遲高等性能的瓶頸,無法實現瞬間的實施性,所以在處理緊急的醫療問題存在缺陷;然后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共享是天然的矛盾,區塊鏈無法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就是目前區塊鏈技術缺乏一個明確的安全標準。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助理蔣煒在大會上就《從場景與顆粒度洞察健康信息化》進行了精彩的演講。他指出,大數據時代是由信息化向數字化轉變,健康理念也開始從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他認為我國的健康服務業呈現出發展的趨勢,而大健康的轉變,必須要有范式認知的改變,要有場景革命、服務創新以及更小的數據顆粒度來完成更多的大數據的應用。目前我們的健康服務已進入到了”人、貨、場”三元時代的關系,進行慢病管理時首先要考慮到場景問題,在此基礎上開展場景設計的業務。他介紹到,這個場景包含人的最小的顆粒度和貨物、技術,以及場景的顆粒度。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中心研究員姜勇的演講主題是《移動醫療與腦血管防治》。他介紹到,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全行業智能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移動醫療成為了智慧醫療發展的重點。目前腦血管疾病是醫療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健康意識淡薄,就醫時間延誤嚴重,其次是醫院內延誤,然后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將移動設備因如一流奧體系中,移動醫療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醫療環境所遇到的問題。目前移動醫療設備和可穿戴設備發展較快從,產品較多。但是架構的標準化和系統的集成化還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F在很多設計實際上缺乏一個直擊用戶痛點殺手級的功能,需要對服務的場景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最后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機制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副編審、天津市生命聯合體協會秘書處秘書黃河以《基于國家衛生與健康管理大數據平臺的慢病防控》為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認為,我國的慢病防控形勢主要表現為醫療費用居高不下,慢病威脅與日俱增,醫療資源分配失衡,預防意識有待提升。他表示,大數據在健康的醫療領域的應用將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他介紹到,基于大數據平臺慢病防控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主要包括健康監測、監測、健康評估和健康干預四部分。
汶川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蔣青林在大會上就《群眾健康指數研究》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表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高,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以及健康四川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推進健康四川的建設,汶川縣居民健康指數體系構建研究以國家2030規劃目標作為對比基準,能夠科學直觀地分析2008-2017年汶川縣居民健康指數。姜青林在會上介紹了汶川縣推進居民健康指數體系的孕育過程,首先高位統籌推進健康指數率先定掉;其次,科學收集數據,健康指數再調研;最后合理應用數據,健康指數初步確立。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主任王增武就《心血管疾病防控技術與應用》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表示,心血管病防治已成為我們改善國民生活質量、國民生活素質的重要內容。他以實例入手對現代物聯網、互聯網技術與心血管病的防治結合進行詳細闡述。
寧波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長李輝在大會上就《寧波是慢性病智能平臺直報系統建設和應用》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表示寧波市疾控中心在今年3月底建成國內首家慢性病智能平臺直報系統,李輝所長從四個方面介紹了該系統的建設和應用。一塊是寧波慢病直報整體的情況,另外一個是系統建設的進展,第三個是直報系統的創新和優勢,第四個就是未來的一些應用的前景。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未來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將會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助力慢性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