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飛速發展,瞬息萬變的數字醫療發展讓眾多醫療行業機構應接不暇。如何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行業趨勢、決定重點發力的新興技術領域,成為行業企業的現實難題。
可見,想要順應數字時代發展,擁有靈活的態度和敢于冒險的精神尤為重要。這意味著,要適時放棄傳統的業務流程、相信革新之力會為行業來顛覆性變化。
以下是展開話題前的簡要回顧:
如何賦能行業發展?
數字化轉型是技術賦能醫療行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諸如遠程醫療、人工智能醫療設備和區塊鏈電子健康記錄等應用,只是行業數字化轉型諸多應用案例中的一部分。這些應用正在重塑醫療服務模式、以數據力量幫助醫生進行臨床決策和診斷等醫療行為。
創新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關鍵,而創新的主要目的則是簡化醫生工作、優化和完善醫療體系、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減少人為錯誤,并通過先進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有效降低成本。
不幸的是,醫療行業在實施數字戰略的步伐較之其他行業呈現出難以置信的落后之態——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只有7%的醫療行業企業開展了數字化建設,而其他行業企業開展數字化建設的比例可達15%。
盡管如此,美國的醫療市場空間依然巨大。預計在2026年,全美衛生健康總支出將達5.7萬億美元。在這段時間內,企業依然有望通過夯實數字技術實力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此之前,為助力行業企業在2021年順利向數字化過渡,首先從全面了解當前醫療現狀開始。
得益于科技發展,患者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工具、可穿戴醫療設備、遠程醫療和5G移動技術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醫生還可以借助AI等技術有效簡化其工作流程。
以下是2021年醫療健康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具體狀況:
1. 按需醫療服務的興起(為什么病人希望醫療服務能夠按照自己的安排進行)
提及“隨需應變”時,很容易想到那些想要在自己方便的時間段和地點購買東西的消費者。醫療行業正在邁進數字創新時代,醫療機構可以通過移動醫療的手段為忙碌的患者提供按需醫療服務。
過去十年來,移動技術與人們的生活融合得越來越深入,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的一種象征。據統計,截至2018年,全球超過50%的網頁瀏覽是通過移動設備進行的(準確地說,52%)。
移動醫療能否續順利落地取決于,是否能夠精準定位目標用戶的所屬平臺(比如瀏覽器平臺或者手機平臺),并有效觸達到他們。據統計,77%的美國居民都擁有智能手機,因此移動醫療服務的落地并非難事。更重要的是,2019年的全球手機用戶量約達50億。通過全球龐大的互聯網用戶量,可以清楚遇見到醫療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光明前景。
根據DMN3報告可知,通過網絡獲取醫療服務的主要內容有三個,具體如下:
47%的搜索來自科研醫生
38%的搜索來自研究院和藥械研發機構
77%的搜索來源則是患者用來預約醫療服務
此外,按需醫療服務同樣受到了“零工經濟”的影響——不同行業的自由職業者可以從事多份職業,而并不是把自己束縛在一家公司/機構中。
Nomad Health就是一家這樣的公司——通過該公司的平臺,可以幫助醫生輕松建立與醫療機構的直接建立聯系并進行短期工作,根據情況為患者提供其能力范疇內的、符合患者需求的醫療服務。換言之,醫療行業數字化轉型能夠夠滿足患者不斷變化的醫療需求,醫生則是這種按需服務的提供者。
2.?大數據在醫療健康中的重要性
大數據技術能夠通過諸如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在線交易、金融交易等方式獲取機構信息,為未來應用定義發展模式和趨勢。
對于醫療行業而言,大數據技術的價值體現如下:
· 降低用藥錯誤率
通過軟件分析患者就醫記錄,可以有效標記出患者健康狀況與藥物處方間的矛盾,在出現用藥錯誤風險時及時對患者和醫務人員進行提醒。
· 促進預防保健
通常,進入急診室的患者極易反復發作,也被稱為“常旅客”。經統計,這些“常旅客”可以占到急診總量的28%。通過大數據分析手段,能夠準確識別出這些患者,并制定預防計劃,防止他們再回來。
· 精準人員配置
大數據技術的預測分析能力可以幫助醫療機構估算未來的住院率,助力醫療機構合理分配相關人員,為患者提供對應的醫療服務。這不僅為醫療機構節省了資金,還有效減少了人手不足狀況下的急診室候診時間。
智能手表、移動設備和平板數據的上云流程:
基于上述價值的考量,醫療機構和制藥公司應該加大在數據治理方面的投入。合理加大對數據分析人員的投資,有利于幫助行業機構分析出數據弱點,并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市場需求。
例如,制藥行業的從業者應該能夠深切感受到行業市場動力的變化無常。制藥商們相信數據技術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的了解市場?;谶@樣的認知,他們就可以根據當下和未來的需求方向確定產品的迭代方式和資金投入。
對市場的良好把控能夠幫助企業銷售團隊更精確的明白消費者所想。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構建一個有代表性的客戶形象,用來代表企業所能夠觸及到的客戶平臺中那些潛在客戶的普遍需求。
3.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治療患者
如果是在十年前,通過一個類似電子游戲設備的東西來減輕病痛,似乎是天方夜譚。然而從2018年開始,VR技術已經成為醫療行業在數字化轉型中落地的關鍵技術。
以止痛治療為例。直到現在,很多醫生分發阿片類藥物處方依然就像分發糖果一樣。面對患者的偏頭痛、術后疼痛等癥狀,一定會有諸如奧施康定,維柯丁,或撲熱息痛等藥物處方出現。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整個國家都將陷入毒品危機中,每年也會因此承擔785億美元的經濟負擔。
事實上,時至今日依然有數百萬人在與慢性疼痛作斗爭。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美有5000萬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癥狀,對他們而言,VR的確是一種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藥物替代品。而且VR技術不僅可以用于治療疼痛,還會被用作治療焦慮和創傷后應激障礙和中風等多種癥狀。
其實上述這些也只是VR技術在醫療領域的一小部分應用。它能夠實現的用途還很多,比如幫助醫生訓練他們的醫療技能或模擬復雜的手術計劃等。利用VR頭盔還可以幫助自閉癥兒童鍛煉適應社會的能力。
近年來,從初創企業到制藥巨頭,都選在在VR上“押注”,其根本是有可靠數據支持的:有報告稱,到2025年,全球醫療健康市場有關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的份額預計將達到51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投資VR技術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穩賺不賠”的項目。
VR還可以作為一個強大的溝通渠道,通過它可以幫助行業企業更好的了解客戶需求,并以虛擬現實的形式參與到產品革新和服務提升的過程中。
4. 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增長
通過醫療設備(可穿戴技術)對使用者的健康數據進行收集,是醫療健康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大趨勢。
過去,多數患者對于健康的關注只限于一年一次的體檢服務,只有在出現問題時才會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但邁入數字時代后,人們對于疾病預防和健康維護更加重視,也希望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到更加全面的健康數據。
根據最近的一份報告表示,到2023年,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市場份額預計將超過2700萬美元,比2017年的800萬美元有了大幅增長。這些數據表現讓行業企業看到了可穿戴技術設備的發展前景,不少公司開始投資該項技術,并為高?;颊咛峁┘皶r的健康指標監測,預判發生重大健康時間的可能性。據最新報告顯示,到2023年,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市場份額預計超過2700萬美元,比較2017年的近800萬美元有了大幅增長。
目前最常見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包括:
·心率傳感器
·運動追蹤器
·汗液計——用于糖尿病患者監測血糖值。
·血氧計——監測血液中攜帶的氧氣量,經常用于患有呼吸道疾病(如COPD或哮喘)的患者
行業企業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大量投入,還能帶來哪些附加值呢?
·個性化的醫療體驗——讓患者在改善健康的過程中有歸屬感。
· 幫助醫療保險定價——從可穿戴設備獲得的信息可以幫助保險公司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疾病風險。
·提供適當保險激勵——采取預防措施改善健康狀況的患者可以獲得適當的保險激勵費用。
·提供更具趣味性的健康管理方式——一些醫療設備,如健身手表,可以為用戶創造競爭目標,通過競賽或打卡等接近游戲的模式敦促鍛煉、營養飲食的實現
通過可穿戴技術,還可以幫助醫療健康行業機構節約開支:經研究發現,用于預防保健的健康應用程序和可穿戴設備每年可以為美國醫療健康體系節省近70億美元。
5. 預防性醫療
前面有提到大數據是如何為醫療行業的企業提供有關入院日期的預測分析,并幫助他們合理配置人員的。但支持醫療保健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個價值,則是預測哪些疾病將在不久后成為突出問題。
通過醫療數據信息,可以協助醫療行業企業為患者定制健康生活的規劃和建議。
就像可以通過雇傭數據分析師分析快社交媒體渠道和主要搜索引擎上的關鍵字一樣,醫療行業的分析師可以通過搜索關于醫療條件、疾病和常見健康問題的相關內容,開發出預測模型。這個模型可以預測下一個重大健康時間將在何時何地發生,同時為相關機構提供做準備的建議和規劃。
在規模較小的應用場景方面,通過預測分析來判定即將爆發的流感等狀況,可以幫助機構決策雇傭臨時員工的時間,以避免流感高發期的工人短缺現象。
6. 人工智能所造就的“奇跡”
AI技術的應用不僅是醫療健康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趨勢,還是當代醫療創新的縮影,行業對于該項技術的發展寄予了厚望。預計到2025年,醫療健康領域的AI市場份額將超過340億元,這意味著AI技術將滲透到醫療行業的方方面面。
AI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在大部分患者看來,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護士機器人。美國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機器人,比如Moxi。這款機器人旨在幫助護士完成諸如物資補充和物品傳遞等工作。
聊天機器人、虛擬健康助手都是逐漸走進患者生活中的另一種基于AI技術的醫療應用。其中,聊天機器人可以充當包含客服代表、診斷工具甚至治療師等多種角色。不得不說,AI應用的不斷完善與市場的巨資投入密切相關——預計到2023年,全球醫療聊天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將從2018年的1.22億美元增至3.143億美元。
但AI技術在精準醫學、醫學成像、藥物研發和基因組學等領域的應用,更能凸顯其價值。例如,癌癥患者在過去所接受的治療多數是千篇一律的,失敗率也很高?;贏I的模式化識別技術可以讓患者獲得更具有個性化的、針對其基因構成的精準治療。
簡言之,基于AI的計算機程序可以對腫瘤學進行數以千計的病理圖像分析,從而提供更加精準的診斷,并給出可能的最佳抗癌藥物組合。在醫學影像診斷中,這項技術可以幫助放射科醫生發現肉眼看不到的細節。
更為關鍵的是,一些頂尖制藥公司和頂尖生物技術公司,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機器學習來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最近的研究表明,通過AI技術,可實現領先行業水平4年的藥物研發,并節省60%的成本。
總之,到2026年,AI預計可以為美國經濟帶來每年1500億美元的經濟儲量。不少初創公司都抓住了這個機遇:自2000年以來,AI類初創公司的數量增加了14倍。憑借這些數據,已經足以讓所有希望完成數字化轉型的機構決策者們明白AI的價值和重要性。
7. 區塊鏈“造就”更加完善的健康電子記錄
由于加密貨幣泡沫的破裂,區塊鏈的熱度急劇下滑。通常,大家只認為區塊鏈是一個很模糊、很令人困惑的概念,對于人們的生活并無太大影像。但實際上,這項技術將很快在電子健康信息精確化記錄和信息安全防護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所謂區塊鏈,可以看做是一個數字分類賬單或一個計算機化的交易數據庫。它能夠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共享,讓客戶更安全的與供應商進行信息交換,而不需要諸如銀行這樣的第三方介入。
當前,醫療健康行業在區塊鏈市場的投入已達數百萬美元。據最新報告顯示,到2023年,醫療健康領域的區塊鏈市場份額將達到8.905億美元。
在醫療健康領域,區塊鏈技術已被證明能夠有效防止數據泄漏、提高醫療記錄準確性和削減成本。
多年來,衛生健康相關領導和專家一直試圖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來解決醫療記錄碎片化的問題。
電子病歷可以看做是醫療數據的數字化版本,它包含了患者的病史、診斷記錄、治療計劃免疫接種日期和各項檢測結果等相關內容。此外,它往往還會包含患者的個人信息(諸如家庭地址、工作場所、財務信息等)。正是因此,電子病歷成為成為黑客們所攻擊的主要目標。這些信息在黑市上的交易價格居然高達1000美元。
雖然電子病歷很有價值,但醫療機構對于電子病歷的管理能力卻遠遠不夠。
醫療數據目前以非結構化格式記錄,并在多個電子病歷系統中進行擴展。人手不足的醫生和護士已經在努力手動登錄每一條信息,反而更容易導致巨大的錯誤,如重復的醫療記錄、誤診、延誤治療、甚至死亡。
目前,澳大利亞和英國等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探索通過區塊鏈技術來管理患者、醫療保健提供商和保險公司間的醫療記錄和相關交易。通過區塊鏈技術對于每筆交易在分散計算機網絡的記錄,能夠將沖突的信息自動檢測出來。這些記錄不僅準確性高,還不容易輕易被破解。
對于美國而言,由于法規限制,讓行業企業很難基于區塊鏈進行電子病歷的創建。但諸如Medicalchain這樣的初創公司正在朝著這樣的方向邁進——患者可以通過對應的應用程序控制他們的電子病歷,醫生、藥劑師或者醫療保險公司可以在需要時發出訪問個人數據的請求,而這所有的訪問和交易過程,都將被記錄在分布式的賬本上。
(編譯:HC3i 程泱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