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快吃不消了,投了這么多錢,就希望可以馬上就給我拿證,讓新的融資進來?!?/p>
兩年前,一位投資人曾向雷鋒網訴苦道。
對于到處攻城略地的BAT來說,一個頗為尷尬的局面是:投資人口中的“拿證”,有錢、有人、有資源的自己,至今顆粒無收。
醫療器械的三類證是什么概念?這主要取決于產品的應用風險。三類的風險等級最高,植入式心臟起博器、人工晶體屬于三類,用于輔助診斷用途的醫學影像AI產品也屬于這一類。
對于醫療人工智能企業來說,三類證是最重要的入場券。而當前沒有三類證的醫療AI公司,猶如懷有一身教學絕技,但沒有在校內教學資格的老師??v使本事不小,也上不了臺面,更賺不了錢。
相比之下,行業里的十多家創業型友商們,已經小有所成。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已經陸續有15款AI產品通過了NMPA(國家藥監局)的審批。一些跑得足夠快的公司,已經進行上市前的準備。
還記得,2017年阿里健康副總裁柯研豪言,“我們的期望是在十年內用醫療AI幫助醫生承擔一半的工作量?!彬v訊覓影發布時,馬化騰為它轉了一條朋友圈,評價到:一小步,有希望。
然而,當初的豪言狀語和滿懷期待,在現實面前遭到了重重一擊。
或許,巨頭的文化和基因里面從來沒有擔心過營收方面的問題。如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2019年采訪騰訊副總裁丁珂時所言,“我們從來不會只從財務的角度去考核。能夠賺錢當然好,但我們也知道一個道理——糧草充足,兵馬才能跑得快,打仗才能更有信心?!?/span>
但是,在激烈的醫學影像AI賽道上,誰會希望“無證狂奔”?對于BAT來說,拿證這件事究竟是內心佛系,還是無能為力之后的一種自我安慰?
時間來到兩年后。
2019年7月3日,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布《深度學習輔助決策醫療器械軟件審評要點》,審評要點對與深度學習算法相關的數據集、算法開發、臨床驗證等方面進行規范說明。
這時候醫學影像AI的神秘感已經消散,少有新資本流入,也幾乎看不到新鮮血液的出現。
“2019年是醫學影像AI的一場寒潮?!庇型顿Y人向雷鋒網感慨,“我們也快吃不消,投了這么多錢,就希望可以馬上就給我拿證,讓新的融資進來?!?/p>
然而,監管層面并不會因為資本的掙扎而有所放松。放眼世界,NMPA對于三類證審批的嚴格都是排名前列。
據動脈網報道,今年的WAIC上,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評審二部副部長郭兆君曾表示,“對于醫療器械的監管,我們一直強調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全生命周期指從一個產品的基本概念建立,一直到最后這個產品不再維護,不再使用為止。在全生命周期監管中,我們要貫穿質量管理體系,并在全過程中進行風險管理?!?/p>
國家層面的信號很明顯:對于醫療AI,嚴格的監管將有力于保障患者的利益,進而消除產品面臨的風險。這種嚴格的審評心態,再配以從未設立過的審評標準,對以融資過活、缺乏穩定現金流的醫療AI公司來說,是一場艱難的等待。
一位業內人士向雷鋒網表示,從場景選擇、市場調研、產品設計、試用調整,再到審評審批、進入價格目錄、規模營銷,一個醫療人工智能軟件的生長周期大致可分為上述七步。對于企業而言,走通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以科亞醫療為例,科亞醫療研發總裁曹坤分享了過審的各個時間點:“2016年開始研發,取得注冊檢測報告;2017年完成了前瞻臨床實驗、提交注冊;2018年初進入審批綠色通道,同年獲得歐盟CE認證;2019年完成了回溯臨床實驗;2020年1月獲得NMPA首張人工智能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p>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是同樣的觀點:醫療器械的注冊并不難,但是特別繁瑣,需要符合的法規特別多。不確定最大的是注冊檢驗和臨床試驗,因為這兩項工作不是企業自己能控制的,還取決于檢測所和臨床實驗單位的配合。任何的溝通障礙或者產品出錯都可能將進度無限期地拖下去。
“有時,當你看著項目進度已經到80%的時候暗自竊喜,但是你并不知道剩下20%需要的時間會超過之前的80%?!?/p>
而且,注冊過程中的花費也是一筆相當大的開支。
一位熟悉醫療器械審評的人士,向雷鋒網列舉了硬件產品的相關注冊費用:注冊檢驗的時間周期為3-6個月、費用在0-10萬;臨床試驗的周期在8-18個月,費用在50-200萬。此外,注冊審評還需要3-6個月的時間。
另一位醫療AI企業的醫療部負責人補充到,醫療軟件的臨床試驗費用更高,因為多中心試驗要達到數千例的規模,而硬件一般不需要這么多例數。
美國FDA的注冊費用也很貴,一個數據顯示,PMA(上市前批準)的收費是36萬美金,一般的小公司還難以承受這個費用。
商業化困境、審批前景不明、時間成本高,2017年之后,BAT在醫學影像AI上的PR上已經越來越低頻。例如,現在搜索阿里健康“Doctor You”相關的關鍵詞,最新的消息仍然停留在2017、2018年。
不少醫療AI公司負責線下活動的人也向雷鋒網表示,“現在老板們只會考慮與銷售線索強相關的行業大會,其余的都會嚴控數量,或者是直接拒絕?!?/p>
“toC公司牛皮吹大了,可以帶來實際的流量和訂單,但toB不能。醫療AI并不是一個靠品牌就能撬動的行業。公司的經營碰壁后,就會轉向頗為務實的傳播模式?!?/p>
據《生物醫學商業評論》報道,高臨Third Bridge的行業研究負責人曾表示,騰訊有能力去聘請AI科學家發展醫療方面的研究,還聯合了國內一線的專家做多中心的研究;
其次,騰訊也有完整的生態,尤其是騰訊云開放平臺和微信,去對接醫療資源,這兩大能力已經為其他公司所無法比擬。第三,騰訊的醫療數據量和數據有效性是行業內最高的。
為什么像騰訊這樣的公司,也沒能在醫學影像AI產品上獲得國家監管的批準?綜合與多位業內人士的結論,雷鋒網將BAT未能獲證的原因歸結為幾點:
第一、戰略的差異
這是多位行業專家和負責申報人士得出比較多的一個結論。
他們認為,BAT落后的原因,是之前政策的不明朗,使得BAT沒必要像醫療AI企業“孤注一擲“地做這一件事。
“BAT很強大,不拿證是因為不在人家的list優先級上。而之所以不在list優先級上,主要是因為BAT的平臺型戰略。專注于搭建平臺類別的產品,這也決定了BAT的盤子更大、要做的事情更多,難以在一些具體的影像AI產品上投入與創業公司一樣的精力?!?/p>
另一位業內人士向雷鋒網表示,“BAT在獲證上的相對遲緩,是因為這不是所謂‘命根子’的產品,大廠們花時間更多是在驗證AI技術的可行性,以便后續形成一個可運作的生態?!?/p>
3年前,騰訊失去耐心宣布關閉騰愛醫生,一個“資本好故事”被畫上句號。
當時,時任騰訊副總裁陳廣域談及騰訊在醫療領域發展的心路歷程時說:“我們來的比較晚,其實沒有想清楚騰訊在醫療領域可以做什么?,F在想清楚了,騰訊做什么?人工智能、大數據、支付模式,騰訊應該去做目前看不到商業價值和機會的事情?!?/p>
以承擔“國家醫學影像開放平臺”騰訊覓影為例,在今年上半年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表:2021年底之前,開放創新平臺落地試用,實現對5種影像模態、10個標注疾病種類的支持;2022年6月,將建成共享醫療數據基礎資源庫、醫療脫敏資料查詢與監管平臺等關鍵項目,并初步擬定醫學影像人工智能技術的標準草案。
然而去年的疫情,讓騰訊把醫療健康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健康碼、與省市級衛健委合作的電子健康卡和醫保電子憑證。雖然大獲成功,而2020年也同時是醫學影像AI審批的最好窗口。
很難說,覓影是不是錯過了最好的窗口期。
再比如,在上半年的一些行業展會上,百度智慧醫療的主打產品是智慧病案方案、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等,側重于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智慧醫院改造,這樣的操作更有一家醫療信息化廠商的影子。
所以,不管是騰訊還是百度,現如今的戰略重心大概率不再是醫學影像AI。
第二、營收帶來話語權
2021財年,阿里健康實現營收155.18億元,經調整后利潤凈額為6.3億元,同比增長198.5%,實現扭虧為盈。換句話說,在前些年,阿里健康一直在“虧損”。而來自于服務的收入為2.84億元,不及總營收的零頭,同比增長12.4%,遠低于醫藥電商業務的63.2%。
曾有人向雷鋒網表示:阿里健康在內部的存在感比較低,也沒有太大的話語權。在這樣的情況,歸屬于服務的醫學影像AI業務線,或許也難以在大公司的內部爭取更多的錢和資源。
騰訊在2020年財報中,優先提及了騰訊醫典、騰訊健康小程序、醫保電子憑證等最新業務的“抗疫”成績,對于覓影的描述仍然強調“速度與效率的提升”,對于審批的進度沒有透露。
從整個事業群來看,騰訊CSIG為醫療、交通、教育等不同產業提供定制解決方案將會產生很大的銷售、開發成本,勢必會影響其整體的利潤。至于丁珂此前所說“商業化不是騰訊醫療的第一步”。如果不是第一步,那第二步呢?
從根本上來說,BAT的醫學影像AI部門,仍是個花錢的部門。BAT每一年數次的考核要求,對于短期內出不了結果的醫學影像AI部門成員來說,都帶著不少的委屈和煎熬。
此外,大公司歷來喜歡搞賽馬機制,一類產品、多個事業部同時在做,在BAT里面這種現場非常常見。阿里云和阿里健康,騰訊優圖和AI Lab,百度智慧醫療和百度健康等。但是,賽馬機制也有一個弊端:大家力不往一處使,不能形成更強的向心力,導致重復建設、消耗資源,甚至在一些關鍵項目上有被競對超越的風險。
第三、高管的變動
以阿里健康為例,短短幾年時間里,CEO的人選換了3波。
自2013年9月起,王磊出任阿里的淘點點事業部總經理。2015年,王磊擔任阿里健康執行董事兼CEO。三年后,阿里健康宣布新的董事會人事任命,更換公司CEO人選——王磊卸任,沈滌凡接任。
再到2020年3月,朱順炎正式出任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沈滌凡回到阿里巴巴。值得注意的是,朱順炎、王磊和沈滌凡也都不具備醫療背景。隔行如隔山,對于醫療產品審批這樣花錢、又看不到前景的業務,是否有足夠的魄力投入?
再看騰訊。
從2015年開始,作為騰訊醫療業務的開創負責人,丁珂帶領團隊建立了騰訊的醫療業務矩陣。但是,丁珂在業內一直被公認為“安全專家”,他也不具備醫療行業的深厚積累。如今,丁珂的大部分精力還是回歸了安全。
此外,在2018年,為騰訊覓影站臺的多數是騰訊副總裁陳廣域,隨后就漸漸淡出,現在他是云CSIG產業生態合作負責人?,F在,騰訊覓影的總經理是錢天翼,彼時他還只是醫療健康事業部技術委員會主任。
總結起來,不同的高管有不同的理念和思考路徑,對各類產品的重視度也完全不同。一些新官上任后,往往喜歡把過去領導重視的東西,全部推倒。這會給原本的團隊帶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其次,前任高管們在任時職級或話語權較高,可以為自己的部門爭取來更多的資源,如丁珂和王磊,這些公司元老的加盟,在早期可以為創業項目帶來更多的關注度和增長動力。
第四、監管的周期性、風險性
前文說到,醫療器械審批的最大風險在于臨床試驗。
有坊間傳聞,一家業內知名醫療AI公司的“掉隊”就是因為臨床試驗不過關,而錯失了第一批拿證的機會。再加上后期集團的上市準備,醫療AI業務被“戰略性”放棄,現在處于維護狀態。
一位負責審批的醫療AI公司員工說到,醫療類單一產品獲證沒有捷徑,都需要符合符合創新醫療器械審查條件,通過臨床試驗階段,這個時間周期是一定的。所以,開始的晚必然收獲的晚,沒有超車或者便捷通道一說。
但是他也補充到,“BAT已經有幾款產品通過創新綠色通道了,據我所知騰訊有三款在列,而且這些產品也不是現在已經擁擠的肺結節和冠脈賽道,相信過段時間就有消息?!?/p>
之前,雷鋒網曾就“阿里本地生活換帥”做過一系列深度報道。其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管是聚劃算還是口碑,阿里在本地生活的布局均早于行業對手一截。這點在百度、騰訊身上,也是如此。
對于醫學影像AI的創業風向,BAT的嗅覺向來敏銳。早在2016年,國家就明確提出醫療領域人工智能發展要求。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提出要實現智能影像識別、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學科會診。
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下,2017年也成為BAT布局醫學影像AI的元年。
據《器械之家》報道,這一年里,百度CEO李彥宏在公開場合稱:“人工智能將重新定義醫療行業。所以互聯網醫療不行就要退下,AI醫療登上歷史舞臺?!?/p>
這也被外界視為百度開始轉型AI醫療的征兆。
2017年4月,百度醫療大腦宣布與國內社區醫療服務領導者社區580合作,將人工智能賦能醫療社區,并上線“美樂醫”為用戶帶來24小時醫療咨詢服務。
2018年初,百度內部成立了“百度靈醫”團隊,聚合了百度的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多項AI綜合能力。11月,在百度2018世界大會上,李彥宏更是親自為百度AI眼底篩查一體機的發布站臺。
2019年,百度將智慧醫療部門升級為“靈醫智惠”。兩年時間里,靈醫智惠已經面對院內院外場景推出了臨床輔助決策系統(CDSS)、眼底影像分析系統、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智能診前助手、慢病管理等五類解決方案。
就在李彥宏宣布入局醫療AI的2017年7月,阿里攜手萬里云正式發布“DoctorYou”AI系統,主攻方向是醫學影像診斷領域,包括臨床醫學科研診斷平臺、醫療輔助檢測引擎、醫師能力培訓系統等。
當時,阿里健康副總裁柯研表示,“‘Doctor You’很快將進入全國多家醫療機構當中‘服役’,成為醫生的最好助手。我們的期望是在十年內用醫療AI幫助醫生承擔一半的工作量?!?/p>
8月初,騰訊發布人工智能醫學影像產品——“覓影”用于早期癌癥診斷。覓影聚合了AI Lab、優圖實驗室、架構平臺部等多個頂尖人工智能團隊。
優圖實驗室和AI Lab是騰訊兩個最負盛名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優圖實驗室以研究計算機視覺見長,而 AI Lab 側重于研究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和各種商業應用。
發布會當天,馬化騰在朋友圈發了六個字:一小步,有希望。
其實,從當時的一切配置來說,騰訊在醫學影像AI領域的勝算不小。在騰訊發布“覓影”之后的三個月,科技部就公布了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明確依托騰訊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在此后的媒體報道中,騰訊更被冠以“國家級”平臺的頭銜。
到了2018年1月,量子計算領域杰出科學家張勝譽博士出任騰訊量子實驗室、醫療AI科學家鄭冶楓博士加盟騰訊優圖實驗室。
同一時間宣布的,還有美國堪薩斯大學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系正教授浣軍加盟百度。
彼時的醫療人工智能生猛、有力量,全年有超過28家創業公司獲得融資,總額超過17億人民幣,行業的熱情被推到了最高點。有錢、有人、有名,當時的BAT在醫學影像AI領域春風得意、壯志待酬。
現在回首BAT的創業歷程,仍然充滿很多的想象空間。但是,歷史不能倒流。
靠投資生存,公司始終是在 “生死倒計時”。在研發過程中,尋找更多樣的盈利途徑才是正途。
雖然,巨頭或許沒有給醫療團隊設置太多短期的營收KPI;雖然,在AI醫學影像技術的商業化路徑上,拿證只是一小步——完成后距離明確的、全面的業績增長還有相當距離;雖然,可以將“無證”歸結為巨頭平臺化戰略、開放心態、連接器的結果。
但是,“無證經營”終究是一件沒有安全感的事情。
BAT作為中國最頂尖的人才和技術的聚集地,在目前十多家創業公司拿證的情況下,這樣的局面多少顯得有些尷尬。
不過,一個好的消息是,截止2021年6月,累積進入創新通道的獨立軟件類AI已達到10個??梢灶A見,2021年的醫療AI市場仍將迎來一輪新的巨變。正如上文所言,醫療AI并不是一個靠品牌就能撬動的行業。三類證只是打開了人工智能商業化的大門。
或許到了當下,真正的廝殺才剛剛開始,留給BAT的這道審批題,該做還得做。
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