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催化下,互聯網醫療得以飛速發展。據統計,部分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咨詢量同比增長20多倍,處方量增長近10倍。但互聯網醫院的潛力依然沒有被充分挖掘。全國超過1.3萬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中,建成互聯網醫院的約有1700家;《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顯示,超九成的互聯網醫院處于建而不用或淺嘗輒止的“僵尸狀態”。另外,由醫院獨立自建的互聯網醫院,最后基本上都淪為了掛號工具。
全國政協委員、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主任顧建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醫療如何定位和發展,以避免資源閑置、效率低下或重復建設,已成為當前行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多重因素限制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疫情成就了很多“互聯網+”產業,也包括互聯網醫療,但現實情況表明,互聯網醫療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障礙,請問限制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顧建文:一是互聯網醫療仍處于“數據孤島”,尚不能有效互聯互通。一方面大部分醫院之間的數據信息不能共享,包括患者生命體征信息、疾病信息、影像檢驗報告、互聯網診療記錄、藥品使用等基礎數據在醫院系統中是一個個“數據孤島”,難以形成互聯互通的合力;另一方面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共享渠道不暢通,聯動機制尚未建立,嚴重阻礙了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相互轉診,居民電子病歷數據庫、區域信息平臺等均無法建立。
探究原因,從主觀方面看,患者病歷實際上體現著接診大夫的經驗和能力,各醫療機構為了各自利益不愿將患者相關信息共享。從客觀方面看,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僅各醫療機構使用的信息系統不同,標準化水平低,相互之間難以實現連接,而且各醫療機構的基礎數據庫標準也不統一,即使互聯互通,也難以實現信息共享。
二是醫生資源供給不足,線上活躍度不高。作為互聯網醫療供給側核心資源的醫生,其參與程度將影響到服務質量,但目前醫師多點執業尚未完全突破人事管理制度的約束,且同時兼具專業醫療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人才十分稀缺,醫療人才福利待遇較差,造成醫務人員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另外,雖然目前有些互聯網醫療平臺上醫生注冊數量及級別資質較為龐大,但存在著不少“僵尸醫生”,出現了高注冊量、低使用率情況。
三是互聯網醫療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監督。由于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目前仍處于摸索發展期,現有的法律法規多數將視角集中于“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的準入、執業管理”,并未直接對互聯網診療服務作出明確規范,導致互聯網診療服務的提供沒有明確、可遵循的標準,服務形式和內容尚無統一標準,使得互聯網醫療行業缺乏較為全面的有效監督和制約。
推動互聯網醫療長遠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雖然目前遇到一些發展瓶頸,但互聯網醫療仍是未來趨勢,請問應當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推動其長遠發展?
顧建文:打破“數據孤島”,構建共享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建立統一的醫療行業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將醫療及相關行為產生的數據信息進行標準化,覆蓋醫療行業全鏈條,在統一的平臺上進行匯集、管理和使用。建立規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并進行分層管理,能公開的數據及時予以公開,對于不能公開的數據,制定包括使用范圍、使用權限、使用者身份認證等在內的嚴格管理制度。建立完備的數據安全保障體系,通過制度和信息技術手段,做到數據管理和使用可追蹤、可溯源,防止數據泄露。通過構建一個綜合前沿的醫療大數據應用平臺,不僅可以解決各個信息系統數據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消除“數據孤島”,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為醫院臨床輔助決策及醫學科研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推進多點執業,享受線上優質醫療資源。一是完善配套制度機制,加強行業規范監管。政府應對互聯網診療平臺進行整體把控,強化互聯網醫療的運營管理,完善配套的制度機制,為醫師通過互聯網診療平臺進行多點執業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二是借助互聯網醫療平臺,培養優質醫療人才。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多點執業,加強對下級醫院的幫扶指導,通過遠程醫療等方式培養出更多優秀醫療人才,從而幫助基層醫療機構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可以用業務幫帶、遠程醫療、遠程教學等方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療人才,有效緩解醫療資源不足這一根本問題。三是借助互聯網醫療,促進分級診療與醫聯體建設。隨著互聯網醫療時代的到來,醫師多點執業不再因為“走穴”而顧慮重重,將有更多機會參與互聯網醫療。醫院也可以借此建立良好的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合作關系,讓重患者“轉上來”,輕患者“轉下去”,實現分級診療。
調動互聯網醫療線上醫生的活躍度。疫情對醫生上線并持續提供線上服務起到催化作用,但醫生最終是否擁抱互聯網醫療并參與其中,這需要互聯網醫療能滿足醫生的多元化需求。一是為醫生提供“陽光收入”,互聯網醫療平臺可幫助醫生有尊嚴地依靠自身專業本領獲取“陽光收入”。二是樹立醫生個人品牌。醫院層級鮮明的體系使得名醫專家相對普通醫生能夠獲得更多患者流量。三是更高效地管理患者。依托于實體醫療機構的互聯網醫院,能夠在線下和線上進行有效地轉化,更好地幫助醫生管理患者。四是助力醫生開展科研。通過線上更為高效地管理,醫生可以獲得相對以往更為精準有效的數據,從而助力醫生開展科研活動。